杭州是不乏老街区的,桥西老街、小河街、五柳巷,可这些街区要么是翻修重建,要么早已丢失了古魂。只有河坊街,仍旧刻着时代的痕迹,是杭州市区唯一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老街。
我是看完杭州博物馆,后来的这条古街,二者离得很近,都在吴山脚下。河坊街的历史,要比杭州少上几百年,它是在杭州最繁华时诞生的。
南宋时,杭州被选为了“行都”,取名临安。此时的南宋百姓刚经历了“靖康之耻”,可日子总得过,街道也就一天繁过一天。
当时的河坊街叫做清河坊,是临安最为繁华的市中心。它位于皇城根下,商贩不多,车马喧哗,酒楼、茶肆林立,买卖昼夜不绝,著名的五杭,杭剪、杭扇、杭粉、杭线等,也出自于此。
清河坊之名,来源于此地的清河郡,它的主人是张俊,为南宋著名将领。张俊一生争议较大,他贵为太师,擅长兵事,战功赫赫,以忠君闻名,是南宋中兴名将,晚年被封为了清河郡王。
张俊还是岳飞的老领导,对他一路提拔,只是后来参与谋害岳飞,被人浇筑铜像,跪在了岳飞庙前。
历史皆成过往,而河坊街的繁华却不曾落幕。南宋已无需多言,南有抚署、西有藩署,清末尤为繁盛,否则胡雪岩也不会把房子建于此了。
民国时很多银行、药店也开设在河坊街附近,这些时代印记,皆可在中山中路上找寻的到。
不夸张地说,河坊街用近千年时光,勾画出了杭州半个商业王国。
我去时正下着雨,街道上仍然行人不断,游客们打着伞也要来看这条老街。石板路在雨水冲刷下泛着微光,古色古香的朱门黑檐,略显斑驳的粉墙黛瓦,都在向游客透露着曾经的故事。
河坊街全长1800米,主要路段是博物馆前的步行街,宽约13米,两侧是二层明清古建,仿建和真迹互相交叉错落,店铺前挂着红黄旗子,写着主打的招牌,若不进里面,同古时的客栈没什么两样。
没走多远,一尊弥勒佛像映入眼帘,他笑卧宝座上,露出大腹便便的肚子,身上爬满了100个孩童,是为“百子戏弥勒”。我还真查了下,上上下下果真有100个孩子,姿态各异,童趣横生。
两旁店铺多为杭州特色手工艺品,当地美食穿插其中,如定胜糕、葱包桧、咸肉蒸河虾等,形形色色的店铺,熙来攘往的人群,共同描绘着盛世下的市井繁华。一路走去,还有商家驻足门口叫卖,我不太喜欢叫卖,太喧闹了。
河坊街的精华之处,是从中山中路交汇处开始的。路口有座恢弘药店—庆余堂,他的主人便是晚清首富胡雪岩。
相传胡母生病,胡雪岩却买到了发霉草药,他前去理论不料被回怼“有本事自己开一家药店”。胡雪岩怎能受到了这种气,他果真自己开了家,并亲写“戒欺”匾额挂在店内,叮嘱店员:“药业关系性命,尤为万不可欺”。
胡雪岩果然是经商好手,不出几年,庆余堂已是江南最大,民间有“北有同仁堂,南有庆余堂”之说,他本人也有“江南药王”之名。
如今的庆余堂已变成了博物馆,徽派建筑风格庄严素雅,建筑外貌宛如一只仙鹤,栖居于吴山脚下,寓示长寿无疆。
接着往前走,房屋更加破旧,新刷的油漆也掩盖不住岁月侵蚀的痕迹。有一座铁门拦着一个庭院,院内散落5口古井,石碑写着“钱塘第一井”。
史料记载,这5口井是五代吴越国师德韶所凿,原本只有一井,名“吴山第一泉”。南宋时改为了6个井口,有一年,杭州大旱,唯此井不涸,明朝时改为5井,一直保留到了现在。
5井虽小,却是杭州人敬畏自然,改造自然的见证,清澈的井水与不远处的西湖一样,滋润了整个杭州。
河坊街对杭州的重要性不亚于西湖,如今杭州城的商业中心向北转移,可河坊街仍旧藏着杭城的商业之魂,那些穿越百年风云的老字号,依旧守护着自己的根。